秸稈串起一條“綠色產業鏈”
“自從村里新上了生物質顆粒機生物能源項目,秸稈就變廢為寶了。每噸秸稈收購價200元,誰還會焚燒秸稈呢!”正是夏收時節,在當涂縣石橋鎮轉了好幾個村,沒有發現一處秸稈焚燒火點。正在田頭忙碌的團月村種糧大戶魏斌給出了答案,他算了一筆賬:每畝地一季麥一季稻產秸稈1噸,每噸秸稈收購價200元,130畝流轉土地可增收2.6萬元。
在團月村生物能源有限公司,一條大型生物質顆粒機設備生產線正在運轉,一捆捆秸稈經破碎、粉碎、烘干、最終壓縮成生物質顆粒。“粉碎后的農作物秸稈與木屑等配比壓縮產出生物質燃料,每噸銷售價格為1200元左右,價格比煤炭便宜得多,而且生態環保,適用于工廠、酒店等所用熱能鍋爐。”公司負責人介紹,目前裝配的生物質顆粒機設備生產線每年可以處理秸稈約1500噸,根據目前收到的訂單來看,產品不出縣就能銷售一空。
“以前每到夏收秋收,村干部都要為秸稈禁燒工作忙碌。村‘兩委’也認識到,秸稈禁燒的根本出路在于變廢為寶。”團月村黨總支書記占陽說,去年12月,石橋鎮舉行第一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“賽馬大會”,鼓勵每個村至少謀劃上報一個集體經濟扶持項目進入鎮項目庫。為了謀劃好項目,村“兩委”在廣泛調研、聽取村民意見后,決定依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馬鞍山市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合作,投入100萬元創建秸稈綜合利用公益示范項目,趕在今年夏收前回收秸稈,將秸稈加工成生物質顆粒出售。
經測算,該項目投入運營后,2022年村集體經濟可獲得收益10萬元,2024年可獲得收益20萬元。今年5月,經過專家評審,該項目獲得石橋鎮第一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一等獎。
“這確實是一個好項目。”魏斌說,作為種糧人,以前也為秸稈處理犯愁,一把火燒了,污染環境;直接粉碎還田,倒茬間隔短、不容易腐爛,導致耕作不及時、出苗燒苗多、病蟲害增加等現象,甚至造成減產。
團月村約有2500畝耕地,以種植業為主,年產約2500噸秸稈,秸稈產出量較大,周邊村年產秸稈約5000噸。由于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生活用能方式的轉變,每年都有大量秸稈長期堆集和閑置。如今,團月村的秸稈堆在田頭就能賣錢,串起了一條農村增綠、農民增收、集體增利、企業增效的“綠色產業鏈”。